• 2020-11-10 10:15:06
  • 阅读(13266)
  • 评论(13)
  • 那些在双11"买书如山倒"的年轻人

    "有什么我国现当代的作家能够收全集?""××出版社的写实系列有全集卖吗?""汉译国际学术名著会有人整套买吗?"以上问题,是豆瓣"买书如山倒 读书如抽丝"小组(下文简称"书倒组")的典型论题。

    又到了一年一度的"双11",这也是书倒组每年唯二的狂欢节点,另一个天然是上半年的"6·18"。特别是到了图书促销的高峰期,小组内的发帖量以肉眼可见的速度敏捷增长。关于一个聚集了46万多成员的小组而言,这一点倒不算稀罕。

    在书倒组,买书是一门技能活儿。网购节期间,商家设置的奇奇怪怪的规矩,资深组员拎得清清楚楚。满100元减50元,学会怎样将订单凑到整百元的倍数,归于入门水平;叠加运用满400元减100元的优惠券,从而以2.5折的价格拿下,才是正确姿态。当然,到了终究要看手速,渠道发放的大额度优惠券瞬间就被抢完,有些清晨发放的优惠券,对习气早睡的组员来说更是一种检测。

    一套定价近2000元的《周作人译文全集》终究能用多低的价格拿下,是书倒组成员津津有味的论题。从半价入手到实践付出620元——终究以不到3折的价格买下此书,豆友的神操作一次次改写底价。直到渠道奉告:此书已售罄,请耐性等候下次到货。

    有些时分,渠道或商家的"bug价"则是意外惊喜。商家在展开促销活动时,往往会有挑选地确认打折促销的品类。那些品相低质、印刷粗糙、阅览价值不高的图书,更简单呈现"神价",但是,一个合格的书倒组成员历来不会满意于"99元任选10本"的游戏。只要当商家有心或无意中把保藏价值高的书放入超低价促销的序列,才会决断出手。当然,这样的时机转瞬即逝,商家要么敏捷撤销优惠,要么宣告"断货"。

    一朝一夕,在书倒组里埋伏的出版商也摸准了饥饿营销的法门。每逢图书大促时,只是放出有限的特惠货源,乃至连一些学术作品也未能免俗。通过一番炒作,只要少量读者真实买到了实惠,而绝大多数顾客恐怕只能买个孤寂。

    在书倒组最能体现自我安慰的说法,便是声称买书也是一种"理财方法"。的确,有些书近期不会再版印刷,立马在二手书市的价格水涨船高,有的乃至几倍于定价。也有的书由于电商促销力度过大,买来今后倒手给二手收买商还能赚得差价。但是,以上这些都是偶尔状况,况且,就算在"理财"意义上取得成功,又有几个真实的爱书人舍得把手里的书转让给别人变现?

    阅历了与商家的斗智斗勇,展现战果的收货环节,往往伴随着很多晒书的相片。在书倒组,很多人家里的书房像个小型图书馆,书架早已满满当当,多出来的书只能码在地上,堆得鳞次栉比,这算是规范装备。真实的大神则为了安顿藏书,购买了一套别墅。

    作为一个专门指导人怎么买书的小组,书本版别常识天然是必需的,而这都对应到电子天平相应的价格上。尤其是进入公共版权规模的名家全集,由于版别很多,更要精挑细选。拿《鲁迅全集》来说,虽然内容迥然不同,"人文社"的版别常常被供奉在神坛正中央,天然价格也居高不下;一些出版界后起之秀在宣扬广告里着重"一字未删""当年原版",也能赢得一批拥趸;最不受待见的天然是那些封面设计不走心、排版毫无美感、纸质单薄的版别,当然,它们的价格也是最低的。老实说,假如不挑剔,这些《鲁迅全集》都能满意领会鲁迅作品魅力的根本需求。

    其实,买书不但牵涉到数学和经济学常识,更是对家庭道德联系的深入检测。在这一点上,书倒组供给了许多郊野调查材料。

    在小组里,经常呈现的另一个热门论题,便是怎么在家人不发觉的状况下,将成箱成箱的书放进家里?有组员表明由于家里书架满了,不敢把快递往家里拿,就把书藏在车的后备箱里。但是,瞒得了一时瞒不了一世,这位组员现在最忧虑的是家人来开车,发现后备箱和后排座位都被书占据了。

    和快递员约好时间,趁家人不在的时分把书拿进来,塞进房间的某个旮旯,是书倒组成员处理因购书引发家庭对立的常见思路。在一条"瞒着家人把书带进书房的方法"的帖子谈论区,有不少热心网友支招:回家时分藏门口鞋柜里边,深夜偷渡进书房;把快递盒伪装成零食盒带进去;寄到单位,每次带一两本回去。一位身为父亲的组员给女儿出了这么一道题:爸爸单位有40本书,每天拿回家2本书,每5天还会买入10本书,多少天能够悉数拿回家?

    还有组员严肃认真地说,每年会和家人坐下来好好谈预算,假如当年的预算没花完,能够累积到下一年,当然,假如碰到心仪的书搞促销而当年预算缺乏,透支一下也不是不能够……

    就像胡适为"今天打牌"咬牙切齿一般,怎么戒掉买书上瘾的习气,成为组里部分尚存一丝理智者关心的问题。有人为此想出了一个主见:常常想要买书的时分,能够试着将家里最重的书塞进背包里出门跑两圈,抱着整箱的全集做深蹲,把大部头顶在头上做劈叉,或许放几本在背上来个俯卧撑。但是,这个论题的评论往往会跑偏,比如"几个月之后,发现能背更多书了"。

    在一个专心评论买书的小组,企图挑起读书这件事总是不达时宜的。已然谈论起阅览率总是能让组内同仁惭愧地低下头,那么仍是不说为好。晚期的仓鼠症患者面临眼前的精神食粮,只是为了看到封面——实践上只是是书脊就足以满意。至于提到读书这件事,我们纷繁瞻前顾后,再不济就找个地缝钻进去。

    书当然是用来读的,不读就无法完成内容价值。而在不少书倒组的成员眼中,书本,实践上成了单纯的消费品,这倒是十分契合当下消费主义的潮流。下单之前,并不考虑自己会不会真的读完这些书,只是满意于付款时间的振奋,以及收货时间的时间短欢愉。正如书倒组的布告所言:"买书时总有一种囤积的热心。阅览时却总没时间、没心境、没时机、没耐性。满架的字纸用仇恨的眼看我。"

    "黑天鹅之父"纳西姆·尼古拉斯·塔勒布在其作品中提出了一个"反图书馆"的概念。他以为,将自己围绕在很多没有阅览的书本中,构成了对自己常识有限和无知的继续提示,这些未读的书组成的便是"反图书馆"。问题在于,提示自己无知,真的能够换来求知的热心吗?

    更有人指出,买书如山倒现象,体现了一种"填充自己的焦虑"。有人辩解说,当你最想读那本书的时分,它恰巧就在你的手边。如此看来,满意这种焦虑的本钱或许有些大。众所周知,许多大名鼎鼎的作家都不藏书,这不只由于能够了解的经济原因,还源于一藏书就无法过上四处流浪的日子。

    下一次清空购物车的时分,记住提示自己,买书并不比买化妆品、买零食、买首饰崇高多少。你只不过完成了一次精细的核算,在抢券大战中占得先机,家里正好又有搁置的空间用于囤书,仅此而已。

    来源:版权归属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时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到您的权益烦请告知,我们会及时删除。

    35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