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K免更新
中新网吕梁10月18日电 题:山西孝义木偶戏:寻觅少年力气不让陈旧艺术失传
"非遗传承要从娃娃抓起,只需孩子们了解并喜爱木偶戏就不怕后继无人。"山西省吕梁市孝义皮影木偶剧团团长、孝义木偶戏传承人刘亚星如是说。
据记载,孝义木偶戏于宋代时期传入,至今已有1000多年的前史,来由三根棍杖合作完结扮演,故称之为杖头木偶。木偶造型简练粗暴,神态灵敏生动,机关奇巧适用,具有稠密的北方特征。曾经文娱项目比较少,白日扮演木偶戏,晚表扮演皮影戏,民间就有"白天木偶作祟,夜晚牛皮成精"的说法。
摆放规整的杖头木偶。吴琼 摄
谈及木偶戏的操练,刘亚星说,学习木偶戏很辛苦,难度较大。首要,要从操练举功起步,从3分钟、10分钟、半小时,直到能继续且稳当地举1小时木偶,然后再操练分化动作,一般培育一位老练的木偶戏艺人至少需求两年时刻。"我刚开端学习木偶戏时,每天练举功觉得很单调,其时想过抛弃,可是看到老前辈们在舞台上扮演,观众掌声不断的场景,我就深信有一天自己中央空调保养也能站在舞台上扮演,慢慢地主意就改变了"。
2006年,孝义木偶戏当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早年间,孝义木偶戏仅撒播在山西省吕梁孝义市及周边市县,后经当地政府支撑,近年逐步走出山西,奔赴姑苏、台湾等我国各地及海外扮演。
"在国外扮演孝义木偶戏时,反应比较激烈,其时看到我国传统文化走出国门并得到认可,我感到很骄傲。"刘亚星慨叹,在与外国友人沟通时,他们看到艺人将没有表情、板滞的木偶,经过扮演,木偶变得灵动"活"了起来,他们感到很奇特,扮演完毕后,他们还排队要签名并与木偶戏艺人合照。
现在,孝义皮影木偶剧团能够扮演《三调芭蕉扇》《义虎千秋》等4项大戏和20余个折子戏。刘亚星介绍,很多老艺术家们现已退休,年青人员不足,而大戏一般需求30余位艺人,假如带乐队的话人数还会翻倍,所以大戏比较少。
谈及传承,刘亚星说,现在经过非遗进校园、进社区、进兵营、送戏下乡等触及多个范畴的活动,与我们互动,开设非遗课程实践基地的研学班,寻觅一些对木偶戏感兴趣或有天分的孩子,进行定向培育,他期望后继有人才,年青人能将孝义木偶戏传承下去,不让陈旧艺术失传。(完)
来源:版权归属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时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到您的权益烦请告知,我们会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