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05-04 11:49:37
  • 阅读(2767)
  • 评论(13)
  •   敦煌岩画及彩塑造像体裁丰厚、技法精深,历经千年的文明沉淀,形成了特征明显、传承有序的艺术系统。由我国美术馆、甘肃省文物局主办的“墨韵文脉——甘肃丝路艺术珍品展”正在我国美术馆展出。

      该展初次会聚敦煌研讨院、甘肃省博物馆、甘肃书籍博物馆及我国美术收藏240余件(套)甘肃文物与艺术珍品,分为“书刻同辉”“绘塑同光”两个部分,溯源传统艺术的精力根脉,展示丝路文明的壮美气候。

      近来,来自台湾的敦煌图画学研讨员黄炫梓和台湾青年曾薇瑄在我国美术馆副馆长潘义奎的带领下,走进我国美术馆找寻两岸文明同源的暗码,感触陈旧而迷人的丝路长歌。

      敦煌艺术的现代转化,既是千年文脉的薪火相传,更是不断勃发的艺术和文明的新生机。20世纪以来,一批又一批艺术家走进敦煌,在岩画、彩塑中罗致养分,积累了很多的描摹和创造著作,以不同前言和艺术言语,丰厚和开辟了敦煌石窟艺术的体现空间。潘义奎副馆长首要介绍了敦煌研讨院藏段文杰、李复,于1954年创造的《三兔飞天藻井》。

      第407窟的“三兔共耳”藻井图画可谓“藻井之首”。这个图画制作有三只呈逆时针旋转奔驰且彼此追逐的兔子,三只兔子共用三只耳朵,首尾相接,动感十足。整个图画中莲心中奔驰的兔子和莲心外翱翔的飞天,与飘旋的天花方向一起,似乎连停止的莲花也在旋转。

      黄炫梓说,自己一向跟随常沙娜先生研讨敦煌图画,所以有时机看过莫高窟里一切的三兔图画,发现大部分的兔子都没有系领结,唯一第407窟里的这三只兔子打了领结。领结跟着兔子的奔驰飘动,让观众充沛感触到一千多年前的著作,现在来看还很今世。

      接着,潘义奎副馆长带领黄炫梓和曾薇瑄观赏了常书鸿先生和常沙娜先生的两幅描摹著作。

    △ 第217窟 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变佛陀波利史迹画 常书鸿 171.5×158.5cm 1955年 敦煌研讨院藏

      《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变佛陀波利史迹画》是“敦煌看护神”常书鸿于1955年描摹创造的,画面赛鸽根据佛陀波利译《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序文制作,记叙了罽宾国和尚佛陀波利翻译《佛顶尊胜陀罗尼经》的缘由。画面中山水以线条勾勒概括,青绿重彩,应是画史记载的青绿山水画法,描绘山明水秀的五台山情形,给人一种心旷神怡的视觉效果。潘义奎副馆长介绍说莫高窟这幅岩画的青绿山水画法比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还要早几百年。

    △ 描摹莫高窟第172窟 观无量寿经变 常沙娜 我国画 272cm×300.5cm 1946年

      《观无量寿经变》是常沙娜先生在15岁时描摹的一幅较大的著作。盛唐172窟为覆斗顶窟,窟室南北壁各画观无量寿经变一铺。此次展示的摹本源自此窟南壁,描摹时已将变为深色的人物肤色康复到应有原色。画面中殿阁层叠,人物很多,气氛愉快而火热,充沛显示出佛陀的庄重、菩萨的柔美、伎乐的愉快、神仙世界的殊胜夸姣。这幅著作不光具有艺术性,也具有高度的考古与研讨价值,可供世人研讨岩画风化前后的差异。常沙娜期望透过著作的出现,提示更多人一起了解与知道敦煌美学艺术。

    △ 菩萨立像 20×61cm 唐代 敦煌研讨院藏

      随后,潘义奎副馆长带领两位台湾同胞观赏了敦煌研讨院藏的唐代菩萨立像。这尊菩萨立像身形丰腴,脸庞丰满,衣饰颜色鲜艳,神性在庄重中散发着人世气味,造型和颜色俱佳。潘义奎副馆长介绍说,尽管这尊菩萨立像头上的发髻现已没有了,双臂也现已残损,可是这粉饰不住雕塑自身的美,是能够跟断臂维纳斯比美的一件著作。

      敦煌莫高窟庄重的岩画,经过庞大的构图和细腻的笔触将其间的故事娓娓道来;丰盈的彩塑,经过慈善的面庞和流通的衣纹将精深的技法淋漓展示。精约凝练的模印画像、繁复华美的藻井花砖、浓郁丰满的岩画岩彩,无一不传递着对艺术审美的热心寻求。台湾青年曾薇瑄慨叹:“现在有专业的组织对敦煌莫高窟进行研讨和看护,有一代又一代的艺术家对中华优异传统文明进行传承,咱们的文明从未褪色,它一向在等咱们回家”。

    来源:版权归属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时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到您的权益烦请告知,我们会及时删除。联系QQ:110-242-789

    2  收藏